纽约客Kitty老师 发表于 2017-2-24 14:54:02

Kitty老师:你给孩子设定的目标可能错了!

有特别多家长非常喜欢按照自己的想象去规划孩子的人生。
这种案例随处可见,一抓一大把。

前几天朋友聊天还说到,她家有个亲戚,妈妈会弹钢琴,之前一直在国企上班。后来国企改制了,妈妈就没有继续上班,开始转行做钢琴老师。越做越发现这份工作相当自由舒适,收入也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积累,开始逐步稳定上升。她非常庆幸自己能从小就掌握了这样的技能。于是坚决要求孩子必须学会钢琴。

不凑巧的是,孩子对音乐压根一点不感兴趣,对于钢琴更是因为妈妈的高压产生严重抵触心理。母女两个每天因为练习钢琴的事情起冲突。

妈妈很委屈,她的逻辑就是女孩子以后做个老师是个很不错的职业,尤其当钢琴老师,工作又不累,也比较自由,收入也算理想。比起坐办公室上班舒服多了。她也不指望孩子以后能成为钢琴家,技多不压身,万一大学没考好,找不到好工作,保底当个钢琴老师,也是很不错的人生啊。她觉得自己走过很多弯路才有了这样一条光明的路线,而且自己从中受益,很希望孩子能不走弯路,可以直接按照她规划的这条路线,最不济也能像她一样,成为钢琴老师,没什么不好的。她给孩子定的目标也很明确,就是考过钢琴十级,基本就没什么太大问题了。

这是一种很常见的也是特别典型的思维局限。

纽约客Kitty老师 发表于 2017-2-24 14:54:54

这种想法主要来源于个人的生活经验总结。咱们先不讨论尊重孩子个人兴趣和意愿的问题。我们仔细思考一下,这种思维方式究竟哪里不妥当?

00年之前出生的我们这一代人,都可以称得上是跨了两个世纪的人。从20世纪一脚迈入了21世纪。这两个年代其实产生了特别大的变化。

20世纪大部分人一生换工作的次数也就1-2次,父母那一辈人很多都是任职一家企业,直到退休。大部分人只需熟悉一个领域就可以了,所有的工作竞争就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里。那会儿上学受教育的所有目标就是不断的获取学历,学历越高,工作档次越高。

但进入21世纪以来,有社会研究机构专门做过统计调查,孩子一生换工作的次数有可能会高达10次以上。并不是因为孩子不踏实工作,喜欢换。而是未来很多职业可能突然就消失了,或者干脆就被人工智能取代。所以未来人才需要熟悉很多不同的领域以应对各种变化。

很多家长可能会窃喜,“我早就说过技多不压身吧,就是需要多掌握点技能才不会被淘汰啊,我早就给孩子报了英语、钢琴、美术、舞蹈、围棋......”

其实完全不是一回事。

兴趣特长从根上讲,其实属于八大多元智能的开发,相当于关注孩子智商的提升。



这是80年代,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的,一直被广泛运用在幼儿教育上。博士指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是有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八项组成。每个人都拥有各自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

比如有些孩子语言智能非常突出,这种孩子送去学英语、学主持就很容易出成绩,加上日积月累常年大量训练,就很容易发展成为个人很突出的一项技能。

还有孩子可能身体运动智能很突出,但音乐智能特别差,属于天生五音不全的那种。这种孩子非常擅长体育运动,但你非要按住他去弹钢琴,可能就会很痛苦,也学不出什么名堂。

未来人才需要对随时变化的各种不同的领域都能很熟悉,并不是说要求孩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智商很高。本质上其实是对孩子综合能力的要求,要求孩子具备跨学科综合思考的能力。

就好比一个交响乐团,你就是那个指挥官,可以把各种音符和乐器以及演奏者组织起来,产生一种统一而和谐的声音。

纽约客Kitty老师 发表于 2017-2-24 14:55:15

每个孩子情况不一样,社会在不停地发展变化,知识也在不停的快速更新,我们很难想象或者预测孩子究竟需要积累哪些领域的知识内容就足够了。
所以解决这个问题的终极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引导孩子养成自主终身的学习能力,也就是国际社会一直倡导的"Lifelong Learning ".

Lifelong learning is the "ongoing, voluntary, and self-motivated" pursuit of knowledge for either personal or professional reasons. Therefore, it not only enhances social inclusion, active citizenship ,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 but also self-sustainability, as well as competitiveness and employability.

From wikipedia

这里有几个关键词“ongoing 持续的"、"voluntary自愿的”、"self-motivated自我激励”的。

任何强制灌输的、不尊重孩子个人兴趣和意愿的学习,都决不可能让孩子产生持续的、自愿的而且自我激励的终生学习能力。

想通了这点你其实就很容易发现目前应试教育思维对孩子最大的迫害其实就是让太多孩子丧失了终生学习的意愿和能力。

不妨看看身边,看看有多少孩子把高考当成了学习的终点,一考完恨不得就把书全部烧掉,“再坚持一下,考上大学就轻松了”,是不是有太多家长都是这样跟孩子灌输的?大学时代的集体迷茫基本源于此。

回到开头的那个妈妈的故事,我想说的是,其实有太多琴童走出十级考场以后,都情不自禁地发誓“这辈子再也不想碰钢琴了!”

在英文学习领域,过完英语四六级再也不肯背英语单词的人也是一抓一大把。
英文的学习在未来全球化竞争的大环境下绝对是相当实用的,而且即使是母语人士,英文词汇量其实都是伴随着个人工作和成长通过持续学习在逐步增加,也是一件一辈子的事情。

所以在英语启蒙阶段,我们为什么花那么大的功夫去琢磨各种游戏、去想办法做各种有趣的桌游教具,去研究写个什么好玩的故事让孩子知道英文学习的方法,这些所有的目的其实都是为了引导孩子对英文学习这件事情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可以有足够的激情和动力,可以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这也是我一再给大家强调的,英文启蒙成功的标准不在于你教给了孩子多少单词、句型,一起读了多少本原版绘本,或者看了几部动画片,无需过度追求和攀比这些,无需因为孩子启蒙年龄早晚产生焦虑。

最值得你关注的是在你的引导和帮助下,孩子是否愿意并乐于保持持续的深入的学习,这就足够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Kitty老师:你给孩子设定的目标可能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