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宝贝 发表于 2016-5-13 11:12:37

好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古人说:“事必有法,然后可成。”要做好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讲究方法。方法选择运用得当,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好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的内在动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容易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告诉我们,一个人仅仅知道学习是不够的,还必须从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乐趣。只有这样,才能自觉而又专心致志地去学习。

数学的学习,更多的是从准备练习开始的。准备练习是为学生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所以准备练习要注意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瞄准切入点,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因数的末尾有0的乘法”时,我设计了如下的准备练习:

A 写数:

2个十写作(   )  12个十写作(   )

4个百写作(   )  24个百写作(   )

B 用“十”或“百”作计数单位:

30=( )个十 130=( )个十

200=( )个百 4200=( )个百

C 填空:

5个“十”乘以3等于( )个“十”,写作( )

15个“十”乘以3等于( )个“十”,写作( )

4个“百”乘以2等于( )个“百”,写作( )

34个“百”乘以2等于( )个“百”,写作( )

接着讲授例题280×3,学生就能根据准备练习联想到把280看作28个十,再进行计算,随后出示简便算法的竖式,并逐步展示竖式的书写和计算过程。通过分析,学生发现准备题与例题之间的联系,悟出了算理。

这样的设计抓住了新旧知识的共同因素,缩短了学生认知上的差距,使学生具备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基础。

二、好的教学方法能巧借各种信息和技术,将复杂的问题演变成简单的情境展示给学生。

教学中如果能借助信息技术,图文结合,把问题的情境再现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题目。

如,在教学二年级“生活中的对称”,学生对图形的特征虽然了解,但在应用中把握不定,这时我就巧借多媒体,采用动画的形式显示图形:利用现代化工具制作一只会飞的蝴蝶,这只蝴蝶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够让同学们根据蝴蝶的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的现象很快就理解“轴对称”,并受此现象的启发还能举出不少轴对称的其他实例。这时,再在屏幕上显示成轴对称的三角形、故宫、大门、人体等等,时而让它们慢慢地折叠,时而展平。在这种形象的情景化中,学生们一点也不觉得枯燥,相反在老师的引导和启发下他们会始终兴趣盎然的认真观察、主动思考,学生们很自然的理解轴对称的定理,从而实现了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的明显提高,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不再把学习当负担。
三、好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立足生活,在生活中进行拓展延伸。

“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课程标准》的要点之一。《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

例如,在三年级学生学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一课后,我就布置学生回家测量家里客厅的长和宽,求出面积,再测量一下一块地砖的长和宽并计算面积,最后算一算客厅里铺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地砖9元,一共需要多少元?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从而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又如在学生学完“时、分、秒”这一单元后,布置过这样一个作业:调查你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什么时候结束?放映多长时间?这样拉近了学习活动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实践数学知识的时空利用率。

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数学,他们会感到很亲切,做起来得心应手,又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一种成功的满足感。如果老师再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学生会更积极主动地参与。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不断地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的进行探索和创新,努力使教学方法更趋向于适应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更注重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更注意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经验能力的一方沃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好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