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 发表于 2016-5-13 11:08:27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内心独特的表达

上星期四上午,与L老师一起参加了在实验小学举行的“链式美术教育课题推进会暨主题式研训活动”,听了三堂美术课。这三堂课分别是:实验小学邹思佳执教的四年级美术创意活动《盘盘情深》;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肖亮执教的六年级美术欣赏活动《我眼中的格尔尼卡》;以及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李力加执教的五年级艺术欣赏活动《艺术家的故事》。L老师参加这样的活动还是第一次,回去的路上,她由衷地告诉我,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才知道”,居然能够在小学里看到如此高水平的美术课堂,怪不得总是听别人说:“一定要跳出幼教看幼教,才能开阔眼界、打开思路。”小学老师、研究生、教授演绎的美术课堂,犹如风格各异的三出戏,全方位地展示了浙江省美术教育的全新理念和研究成果,让我们大开眼界,大有所获。

是的,之前参加过多次小学美术教研活动,每次听课总会让我眼前一亮,看到了无法在幼儿园看到的精彩和惊喜。

《盘盘情深》的别出心裁之处在于选材。一张张有镂空花边的白纸(在饮食店经常可以看到的那种垫盘子的白纸),经过孩子们灵巧的双手一撕,居然出现了各种款式,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旗袍等服饰;另外,引导孩子设计不同寓意的盘扣,精巧地安置在衣服上也是课堂的绝妙一笔。课堂结尾处,孩子们的作品展示在大红色的KT板上,民族气息浓厚,衣服款式多样,视觉冲击力很强,给人难以忘却的美感。

《我眼中的格尔尼卡》是我看到过的最档次的美术欣赏课。执教的研究生思路清晰,语言能力很强,与孩子们的互动很亲切、很自然、很有智慧。真是“人不可貌相”,课前还在想,这样一个毛头小伙子,怎样给六年级的学生上课?当全体学生起立跟老师问好时,老师竟然被人高马大的同学淹没了呀!听完整堂课,小伙子的形象居然高大起来了,真是从心里佩服,研究生的素质就是不一样。肖老师的课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老师怎么引导学生欣赏名画,怎样带着学生一步一步走进名画,与作品的艺术效果对话;与大师的内心思想对话;与画家作画时的时代背景对话。《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作于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它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对30年代西班牙内战期间德国纳粹空军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杀害数千无辜平民百姓的事件进行了控诉,有力的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的暴行。肖老师在引导学生欣赏此画时,对作品采取的象征手法,如称公牛象征强暴,受伤的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闪亮的灯火象征光明与希望┅┅。另外,还用切割的方法,把一个个生动的画面展现在孩子们眼前,讲解分析透彻详细。他还讲到了作品的金字塔构图方式,让作品看起来既有战争的动荡感,又有艺术的平稳感。他还讲到了作品只用白、灰、黑三种颜色,为的是有效突出画面的紧张和恐怖气氛等等。

在《艺术家的故事》中,李教授给学生们介绍了吴冠中爷爷的画《春如线》。李教授的课总让人领略到美术教学的全新理念。比如,在今天课堂中,又让我见识和懂得了了:音乐和绘画之间的艺术联系,音乐的旋律与绘画线条的通感性;人们对音乐的感觉和对艺术线条的感觉都具有多释性;绘画可以写实,也可以抽象概括,抽象的画代表的是作家的主观思想;吴冠中爷爷笔下的春天,虽然只有不同的线条和点,但却刻画出了春天最主要的特征——运动。春天是充满动感的,春天的风、水、花、草、树、枝、叶等等都在动,春天的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都在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会淡忘。怎样才能在学习中积淀永久?这就需要我们做一些与实际联系的思索和整理。

1、美术老师要做个有心人,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美的事物,并将这些事物与教学、教育联系起来进行创造。曾经看过的几个精彩小学美术课堂都有共同特点,老师独具慧眼,把生活中被人们忽视的东西拉进课堂。比如:在餐桌上看到的锡纸做纸浮雕;在制砖的土肧上雕刻;用花边纸撕成民族服装等等。
2、曾经在嘉兴市教研活动中,看到过幼儿园老师上美术欣赏课。如:法国画家修拉的作品《大碗岛的星期天》;梵高的《向日葵》等等。但是,这些课堂没有给我一个清晰的答案,幼儿欣赏名画,到底要让孩子看什么?明白什么?感受什么?肖老师的美术课让我懂得美术欣赏应该给孩子带去什么。

3、肖老师在课堂中,为了让学生们理解“立体主义”的事物观察和表现方法,做了个小游戏——“脑子里的苹果”。这个游戏可以在幼儿园教学中运用。我敢断定,经常玩这种游戏的孩子,一定对物象记忆深刻,对物体的立体感受强烈。(老师手拿一个苹果,请学生看5秒钟,然后,请大家闭上眼睛。这时老师开始描述和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苹果了吗?看到的请举手。让苹果在脑子里转动起来,把苹果切开,让苹果平躺在桌上。再将苹果切成四半,平躺桌上。让苹果变成原来的样子,让你心中的苹果变大,慢慢消失。再睁开眼睛。)

4、永远记住,艺术具有多样性,多释性,独特性。每一幅艺术作品表达的都是画家独特的视角,独特的思想,独特的情绪,独特的背景。读者或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也有不同感受和理解,或者,同一个读者当心情、年龄、经验不同时,欣赏画的感觉也有不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内心独特的表达